古村之声

古村特产—腐竹

摘自《古村之声》第88期

    腐竹对我村人来讲是家喻户晓的食品。近几年已成送礼物品之一。古村及散石村加工腐竹较出名。
    腐竹在何时、何人由何地传进古村,因年代久远,已无法考证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我村就有人加工腐竹了(客家话称“梆腐竹”)。梆腐竹属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。黄豆由外地来茶阳,加工成腐竹后,亦销往外地。在交通不便年代,黄豆靠人工挑,腐竹亦要挑到茶阳卖,崎岖山路来回40华里,其中的艰辛,令人已无法体味了。
    加工腐竹工序繁杂,工具特制。首先准备打特置腐竹灶头,有别于家庭用灶头、锅头是生铁铸就的平底圆锅,直径1米,高约15厘米,电动打浆机(旧时用石磨砻豆浆),还有榨帕、竹竿、竹片等工具。黄豆买回后要晒干、打片、去壳,做腐竹前晚上先将黄豆片洗净,把豆壳捞净,(这样腐竹色泽好、无苦味),浸泡6小时左右。第二天早上三、四点起床,将黄豆用磨浆机磨浆,同时用一口大铁锅烧开水,黄豆磨完后,用榨帕榨出豆浆,余下豆渣用开水搅拌进行二次榨浆,30斤黄豆榨洗出豆浆有近三百斤,豆渣则用于养猪或作肥料。而豆浆水分到大圆锅中煮开,俗称“滚浆”。烧开后的豆浆待其起皮,然后用小火煮。锅中豆浆起皮到一定厚度时,即分二半扯起,拧成条状,挂到竹片中晒干。到了下午锅中豆浆煮剩到一点点后,就开始收锅了,(其时锅中豆浆粘度大、含糖分高)。将收起的豆浆凉干、滤去豆浆中杂质(即是豆腐垃),然后将凉晒干的腐皮放回豆浆中拌均“叫混浆”,待腐竹皮吃透豆浆后收起一条条挂在竹片上,放到灶中烘烤干,中间还需将腐竹梳理,不要粘在一块。(因灶头烧了一天火,有余热和木炭),第二天腐竹干了便成了产品。好的腐竹,色泽金黄光亮,有韧性,手感有豆油,能闻到香味。
    一般来说,加工腐竹人要勤劳吃苦,工作时间在12小时,且要二人同时配合,木柴150斤,滚浆用鲁箕一担,工作繁杂多么累人啊。
    70年代,父亲那辈人春夏秋天到江西等地刈松香,冬天便在家中做腐竹,那时候无电动打浆机,豆浆靠石磨磨出来,父亲三点起床磨豆浆。年幼的我觉得好奇、新鲜,试着磨浆。而后便每天五点必须起床磨豆浆了。磨五斤黄豆后才能吃饭上学,冬天寒冷,但磨豆浆穿单衣还会流汗呢。想想过去时光,生活真是艰辛。其时在大集体,只有供销社及果菜公司才有黄豆出售,或者与其公司加工腐竹赚加工费。陈旧、走油、变质的黄豆做腐竹则会涝浆。即是豆皮无韧性、断节,扯不成长条,变成糖竹多。(上午凝成的豆皮叫面竹)。
    一九八五年前后,改革初始,市场开放活跃。我村加工腐竹亦进入鼎盛时期,其时科学进步有了电动打浆机。运输阶段,全村上百户人家加工腐竹,交通亦由板车、自行车进入用拖拉机而邻村的左弼、恋墩、长教亦有一批农户加入到这一行业,在茶阳逢二、七墟天,市场中上万斤的腐竹由中介贩销到本县及潮汕地区,市场大、行情好,个别唯利是图的农户便在加工腐竹中掺杂使假以降低成本,进行恶性竞争,几年下来市场萎缩、销售不畅,农户相继转行外出谋生。一个前途较好的行业由此惨淡。
    近几年,送礼崇尚用土特产,邻村茅坪,左弼各一家,用彩印纸箱包装腐竹,美观大方,经济效益不错,而且注册商品品牌,而我村人还为他们提供腐竹。我村梆腐竹历史悠久,技术经验丰富,如若亦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,打出品牌,诚信经营,扩大腐竹加工销售,繁荣农村经济,必然大有希望。(阿棠)